安全股票配资门户
我与罗伯特·德尼罗相识十二载,每次采访都令人有所期待。他执意让人唤他\"鲍勃\",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。与他惯常饰演的银幕角色截然不同——他本人总是沉静而内敛。更难得的是,他懂得倾听他人的话语,并会提出追问。或许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,助他两度捧起奥斯卡金像奖,从《出租车司机》(Taxi Driver)到《拜见岳父大人》(Meet The Parents),从《好家伙》(Goodfellas)到《愤怒的公牛》(Raging Bull),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。
今年光景不同。当我在纽约市中心与他重逢时,八十一岁的鲍勃对人生有了更乐观的期许,空气中流动着某种克制的欢欣。他刚从伦敦完成新片宣传归来,却未见丝毫疲态。仅这一年,他就有新片《阿尔托骑士》(The Alto Knights)、网飞剧集《零日》(Zero Day) 和加勒比海新度假村项目接连面世。在《零日》中,他饰演代号\"传奇\"的前总统。无人能否认这位八十一岁的演员确实配得上这个称谓——有人称他为在世最伟大的演员,更有人断言他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表演者。
第78届戛纳电影节于2025年5月13日在法国戛纳举行开幕式,罗伯特·德尼罗(Robert De Niro)被授予“荣誉金棕榈奖”(终身成就奖)。拄拐杖登台的德尼罗从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手里接过奖杯时,现场响起持续三分钟的起立致敬。这位出演过143部影片,一生获奖无数的演员直言:“我曾以为奖项对80岁的人不再重要,但此刻我感受到电影永不衰老的力量。”
此次访谈选址曼哈顿下城的鲍厄里酒店(Bowery Hotel)——这座开业二十载的建筑完美复刻了上世纪中叶纽约的复古风情。对德尼罗而言,这里承载着太多记忆:毗邻小意大利的鲍厄里街区,正是他成长的地方。他时而凝望窗外出神,五十年代曼哈顿的童年碎片在眼前闪回,老友们的面容与他们居住的公寓楼在记忆中纤毫毕现。
不过转瞬之间,他又重拾当下热忱,侃侃而谈新作:前文提及的政治惊悚剧《零日》,以及巴里·莱文森执导的《阿尔托骑士》——他竟一人分饰两位黑手党头目。
谈起2023年与武术教练女友陈婷所生的幼女吉娅(Gia)时那份毫不掩饰的欢欣。访谈尾声时,他邀我共赏一张泳池边与吉娅的温馨合照,眼角笑纹里漾着温柔。这位八旬影星透露,女儿即将进入双语幼儿园学习中文。看着他脸上舒展的笑意,任谁都明白:罗伯特·德尼罗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,此刻正蜷缩在相片里那个婴孩的笑靥中。
永远的“强尼男孩
公众的想象总将\"罗伯特·德尼罗\"与\"意大利裔美国人\"画上等号——毕竟他塑造过太多意大利血统的角色。然而细究其复杂的家族谱系,真相远比刻板印象更为微妙。这位在曼哈顿小意大利区长大的影坛传奇,其实只有四分之一意大利血统(来自父亲一系)。尽管混糅着爱尔兰、德国与法兰西的基因,德尼罗却对某个群体有着更深切的认同。\"我更倾向意大利裔的身份,\"他摩挲着咖啡杯沿解释道,\"十四五岁那几年,我几乎每天都泡在这个街区。\"彼时的少年不曾质疑这种归属感,朝夕相处的玩伴们早已为他镀上一层亚平宁半岛的底色。
耐人寻味的是,他近期主演的《阿尔托骑士》取景地距鲍厄里酒店不过几个街区。\"拍摄现场拐过街角就到,\"他指向窗外某处虚影,\"前些日子我还参演了马丁·斯科塞斯监制的纪录片,里面有两个发小。\"老者的眼神突然泛起涟漪:\"其中一位,正是《穷街陋巷》(Mean Streets)里我演的'强尼男孩'原型。\"
十六岁辍学投身演艺圈——这个决定在当年看来近乎孤注一掷。\"我算是半途而废吧,从没正经拿到高中文凭,\"德尼罗指尖轻叩桌面回忆道,\"十七八岁时在市中心夜校上课,同学都是白天打工、夜里求学的异国移民。\"晨昏交替间,他的生活被切割成两面:白昼在表演学校打磨演技,深夜伏在成人教育的课桌前。
这般离经叛道的选择竟得到了父母默许。但被问及是否愿子女重走此路时,老影星摇头的幅度泄露了心事:\"说不担心是假的,\"他忽然压低嗓音,\"可孩子们都在尽力追梦,我除了支持还能怎样?\"话音未落又失笑,\"当父亲的哪有不操心的?\"
鲜为人知的是,他的银幕处女作竟是法国电影《曼哈顿三室》(3 Chambres à Manhattan)——某个在咖啡厅一闪而过的龙套镜头。彼时旅居巴黎的他偶然听闻招募,便去当了天临时演员。\"有意思的是,\"他眯起眼睛,仿佛穿越回半个世纪前的片场,\"作为纽约人,我一眼就认出场景里的欧洲痕迹:那种意式浓缩咖啡机,六十年代的曼哈顿咖啡馆可不会出现。\"莫里斯·罗内与安妮·吉拉尔多主演的这场戏,就此成为伟大演员生涯中一粒微尘。
献给每部作品的注脚
当谈及用时光的透镜重新审视旧作时,德尼罗承认距离会滋生新的宽容。那些当年不甚满意的作品,如今隔着岁月望去,竟也泛出温润光泽。\"倒说不出具体哪部,\"他陷在沙发里,任雪茄烟雾缭绕,\"换台时偶然撞见自己年轻时的脸,忽然觉得——还不赖。\"这位七旬影帝有个酝酿多年的夙愿:从处女作开始,按时光齿轮的顺序逐部重览毕生作品。\"像考古学家清理陶片那样,\"他比划着虚构的放映机,\"给每部片子写注脚,或许能照见未来该去的方向。\"那方向必定与他走过的所有路径都保持着锐角。
即便如今仍活跃在片场,他对电影制作中最磨人的等待早已习以为常。\"我算是幸运的,\"他指了指窗外隐约可见的房车,\"躲进去读剧本、打电话、处理事务,等待就成了另一种工作。\"末了又笑着补充:\"现在片场的诱惑可比我们那会儿多多了——有时候分心反而是好事,除非正拍着需要'入定'的重头戏。\"
《爱尔兰人》(The Irishman,)公映数年后,德尼罗发现这部作品已悄然跻身他\"被世人反复引用\"的影片序列。正是他将《听说你刷房子》(I Heard You Paint Houses)的原著推荐给斯科塞斯——从初遇这本犯罪回忆录到胶片转动,竟耗去十二载春秋。\"我从不计算作品在时光里的折旧率,\"他摩挲着蓝光碟片边缘,\"但人们仍在谈论它,这很好。\"
近年来,他的身影总与权柄相伴:《零日》《花月杀手》(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,)《阿尔托骑士》里尽是翻云覆雨之手。当被问及诠释枭雄与英雄是否殊途同归时,老戏骨却抖落出意想不到的答案:\"威廉·哈尔这个角色不能用非黑即白框定,\"他忽然前倾身体,瞳孔里浮动着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油矿火光,\"他真心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奥塞奇族人——即便同时榨干他们的血液。这个矛盾体总挂着慈善家的微笑,连锒铛入狱时都固执地相信族人爱着他。\"德尼罗的食指在虚空中划出问号,\"究竟是自欺欺人的表演,还是他已把谎言腌渍成了真相?或许连他自己都分不清了。\"
网飞剧集《零日》里那个被众人怀念的\"前总统\",让观众们恍若回到《白宫风云》(The West Wing)热播的年代——当年人们多希望马丁·辛饰演的巴特勒总统能取代小布什,如今德尼罗饰演的乔治·穆伦又成了某种政治愿望的投影。
当德尼罗在巴里·莱文森的新作中同时扮演黑帮双雄时,片场仿佛飘荡着《好家伙》(GoodFellas)的幽灵——这位曾与他合作《欺诈圣手》(Wizard of Lies) 《摇尾狗》(Wag the Dog)的导演,此次竟拍出了近似斯科塞斯风格的纽约黑帮史诗。\"巴里像马蒂一样痴迷即兴创作,\"德尼罗转动着无名指上的道具戒指,那金属光泽让人想起《穷街陋巷》里的枪管,\"虽然这个巴尔的摩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频率,但1982年《小餐馆》(Diner)里那种粗粝的真实感,证明他同样擅长捕捉生命的颤音。\"
在《阿尔托骑士》中,德尼罗首度在同一部电影中分饰两位主角。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令人却步——当两位角色在糖果店初次相遇时,他的每个动作都被无形的枷锁束缚:不能越过某条隐形的界限,必须以特定方式行走,以免破坏视觉效果的魔法。\"我同时在揣摩两个角色,\"德尼罗解释道,\"根据特效化妆进度,我们先拍摄维托或弗兰克的单人戏份,中期才集中拍摄双人同框的戏码。\"
维托·杰诺维斯(Vito Genovese)这类暴躁易怒的角色,向来是乔·佩西(Joe Pesci)的拿手好戏。\"乔绝对能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,\"德尼罗眼中闪过一丝怀念,\"但正是这种挑战吸引了我——我要将自己浸入那种暴烈的能量场。经纪人和制片人欧文·温克勒(Irwin Winkler)都力劝我接下双角,我斟酌数日后想:'没错,这潭水值得一探究竟。'\"
希望永不泯灭
罗伯特·德尼罗早已跨界商界——自1994年携手名厨松久信幸(Nobu)与制片人梅尔·泰珀创立纽约首店起,三人已在五大洲打造39家餐厅与13家奢华酒店。2025年,巴布达岛将迎来全新的Nobu海滩度假村。\"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开业,\"德尼罗透露,\"每年实地考察时,都能感受到这座沙滩餐厅的与众不同——它注定要重塑Nobu的美学疆界。\"
十年前初访罗伯特·德尼罗时,他曾告诫我警惕怀旧。如今我问他,在功成名就后是否更难抗拒这种情绪。\"现在我倒真会怀旧了,\"他坦然道,\"年轻时总忙得无暇回首——虽然如今同样忙碌,但值得追忆的实在太多。\"影帝的指节轻叩桌面,仿佛在丈量时光,\"活得够长,总免不了想'当初若那样多好'。但必须适时止步,沉湎往事只会绊住当下的脚步。\"
当网友感慨\"爱其演技,恶其政见\"时,德尼罗敏锐察觉到这种认知错位——观众总将他塑造的黑帮教父与持某种政见者画等号。\"角色带来的联想我能理解,\"他轻抚着西装袖口的褶皱,眼神陡然锐利,\"但那些暴戾角色只是职业投射。\"老戏骨特意在尾音加重力道:\"扮演恶棍很过瘾,可那绝非本我。纵使角色可能倾向某些立场——那也与我无关。记住,我是演员,不是狠角色。\"
在个人层面上,选择将新生命带到这个纷扰的世界——正如他在2023年再度成为父亲——无疑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。尽管世事艰难,德尼罗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乐观。
他坦言,有时现实确实令人沮丧,目睹的许多事都令人失望,但他依然选择积极面对。\"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,我当然充满希望——她是纯粹的喜悦,\"他动情地说道,\"未来固然会遇到问题,但我相信不会是什么大麻烦,只是人生常态的考验罢了。\"
这个夏天,他已带着小女儿吉娜造访了那不勒斯附近的伊斯基亚岛,并计划每年延续这个亲子传统。这份乐观精神,既源于他在银幕内外见证的种种挑战与复杂世事,更折射出德尼罗根植于心的信念: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希望永不泯灭,人性深处的光芒终将闪耀。
监制/Vincent Young
摄影/Charlie Gray
制片、撰文/Cezar Greif
妆发/Lynda Eichner
造型/David Bradshaw & Monica Ruiz-Zeigler
编译/Mia Wang
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